其他

中国初中生能秒杀美国高考数学,但为啥科研还是落后美国呢?

2017-04-23 智客


文︱ 日报福克斯

本文摘编自微信公号“北美留学生日报”(ID:collegedaily)


想象一下我们初中生做美国高考数学题的场景,2分42秒,你就知道什么叫秒杀。


可是除了看着美国高考数学被秒杀之外,我们今天还有几件事要聊聊。




不久前网友张逗张花上传了一段视频,他们随机抽取了10道美国SAT高考数学题,交给中国初中生去答题,结果19人满分,16人只错一题,8人只错2-3题。



全班43名同学,总用时6分钟,其中最快答完全部题目的同学只用了2分42秒。

 

而且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题出的不难,大都是他们初二数学的水平,甚至很多题都只能算作是基础题。


 

热心的同学们还给留了一道题目让美国大学生去解,我们也来算算哈~~



 

1分30秒后,三位应战的小哥有一人回答正确,而答错的两人中还有一个是数学专业。





面对这个视频,网友们的反应主要分为两类。

第一种是“中国数学就是厉害”。




还有一种是“美国数学也没那么差”。



看完这段视频,君君第一个反应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厉害。

 

还记得刚来美国上学时,每个人都要修最基础的数学课,大概也就国内高一的水平。当时一百多人的大课上,中国学生基本都是A,要是拿不到A说出去肯定被人笑。

 

可是君君的第二个反应就是为什么要比数学而不是比其他的科目?

 

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教育好是出了名的。不说别的,就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为例,中国拿过19次总分第一,而美国只拿过5次总分第一。



(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)

 

可是还有一个奖被称为数学界的“诺贝尔奖”——菲尔兹奖,每四年颁奖一次,奖励2-4位在数学界具有突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,美国籍得奖者高达数十位,而至今没有中国籍的数学家获得该奖。



参加国际奥数的参赛者年龄必须在20周岁以下并且最高学历为中学,而参加菲尔兹奖评选的数学家年龄不能超过40周岁。

 

数学天才我们不是没有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断条了。

 

有人说是因为我国奥数获奖的那批人还小,等过几年他们中肯定有人会拿到这个奖。还有人说菲尔兹奖是外国人设立的奖,我们为什么要用他们设立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数学家?更有人说奥数每年颁出去的金牌总数那么多,可菲尔兹奖的名额只有2到4个,这么比不公平。

 

上述原因确实都有道理,但还有些客观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。



对待数学的心态


如果把奥数比作做蛋糕,那么菲尔兹奖就像是研究蛋糕配方的师傅。你可以学会怎么做蛋糕,但是配方是要用脑子才能想出来的。

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,其中就包括奥数班。

 

奥数班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挤成一团,大都是7、8岁,在一个刚能掰扯明白加减乘除法的年龄,就开始学起了奥数。

 

君君也是其中的一员,至今还记得老师算“1+2+3+4+5…+100=?”的场景。

 

一个月之后被老师劝退,原因就是太没有天赋了。唉,好吧,幸好父母也没指望君君进奥数班、拿金牌什么的,本来就是去打个酱油。

 

可是当年有多少人的确是把奥数当成跳板、当成高考加分的利器?



在差一分就能干掉数千人的高考大桥上,奥数带来的加分诱惑简直了。

可是真正爱学数学、把数学作为自己兴趣爱好的有几个人?

经过堪比魔鬼训练营一般的训练,反复研究各种题型,无数次掐表演练出来的奥数天才最后有几个人选择了数学?


基础教育对战高等教育


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厉害,不过为了这种厉害,老师和学生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。

2015年的时候,BBC出了个纪录片叫《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? Chinese School》。5位中国老师,4周时间,带着英国中学生们深刻的体验了一把中国式教育。


什么上课要举手回答问题、课堂笔记也必须要记的、放学后还有晚自习、平时上学要穿校服、周一要举行升旗仪式等等,总之我们上学时有的他们都要体验一下。

四周结束后,中国班成绩完胜英国班。




排除掉剪辑上的夸张的成分,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。

我们学生时代就有无数的教辅书和真题集,很多时候你不用去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,你要的是记住然后能把题算出来就行。

可是上了大学,突然没一下子没有了升学压力,那种手握自由的感觉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把控。


没有了日夜站在后门观望的班主任,翘课时常发生;习惯了“填鸭式”突然改成自学模式,那就靠前找学霸突击下;学费和生活费爸妈全部包办,上了大学似乎只要做到不挂科、混日子就行。


而美国大学这时候反而变成了严苛的中国高中。


上课三次不来,挂科;上课不参加讨论,挂科;作业投机取巧抄别人的,挂科。更痛苦的是除了期中、期末,还有无尽的小测验、小论文、小组讨论、话题演讲等等。混日子想都别想,国际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必须保持在2.0以上,一旦低于2.0先警告,要是还没提高就可能被学校开除并失去F1学生签证身份。



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


我们初中生做美国数学高考题觉得简单、觉得就是送分题,我们觉得特别骄傲和自豪,心里想:你看你们歪果仁,连我们初中生都比不过。



 

可这种不断的沉浸在“我们数学就是厉害”、“我们基础教育就是好”的盲目思想,难道就一点都不可怕吗?

 

“学数学是为了拿奖,拿了将会有更好的发展,至于是不是真正喜欢数学那没有关系,反正搞科研又不差我一个人,国家又没指着我撑起数学界。”

 

此时此刻,有多少人是抱着这种想法在学着。

 

确实,想在十几亿人口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,很多时候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选择权,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,跟喜不喜欢没有任何关系。


就连老师也常和我们说,这个公式你记住就好,这个知识点你背熟就行,这个单词认识就可以。标准是什么,就是高考考或者不考。

 

在这种扭曲的心态和奇怪的风气面前,要求我们有像美国一样的数学家这不科学啊!


是,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去和国外比,我们也不是非要去拿菲尔兹奖,但是我们需要去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,减少不必要的盲目崇拜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。


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不仅有优秀的基础教育,更有逆天的高等教育!


毕竟少年强则国强!


欢 迎 交 流,投 稿、合 作

请 联 系

( zhike15 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